繁体版 简体版
桑书网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十一章,普查电脑培训班

中央局全称是“中-共中央地方局”,1952年决定撤销前全国有六个地方局:东北局、华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南局、西北局。

这些叫“地方局”不叫“地方分局”,它不是中央的下一级机构,而是中央在地方的分身。地方局做出的决定就相当于党中央做出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地方局这种设置,原因很简单:在革命年代,全国各地党组织之间的交通联络不畅、通信不畅。

比如抗战时期,延安和全国各地的人员交流是极其困难的,中央想派个干部到地方,得穿过炮楼封锁线,而且还不止一次。那时候大约有10%的县委书记、区委书记级干部牺牲在穿过封锁线的时候。无线电通信也不可靠,经常一整片地区和延安失联几个月。

信息交流不畅,各地的情况延安是没法详细掌握的,许多具体的决定就只能给地方党组织来做。此时又是战争年代,地方组织做的决定有时候又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赋予地方组织相当于党中央的处置权,地方局这种机构就从20年代一直延续到了建国初期。

六个地方局虽然在50年代初撤销,但它的影响其实一直持续到21世纪。今天你拿出自己的身份证,看18位数字的头一位便知道。第一位是“1”开头的,说明你出生的地方以前隶属于华北局;

第一位是“2”开头的是中-共中央东北局;

第一位是“3”字开头说明你那儿以前是华东局;

第一位“4”字开头是中南局;

第一位“5”字开头是西南局;

第一位“6”字开头的是西北局。

……

现在,除了和北京重叠的华北局之外,唐华觉得可以在全国设5个政务数据中心,其实就是5个计算机房。现在主要存储全国“一普”的人口数据,“一普”结束以后会不断扩展数据量和数据种类,最后变成行政管理、国企管理、纪律监督、经济管理、财政管理等等全都能干的综合数据服务器。

一普的人口数据,用有线电报当网线,五个分局的数据集中在政务数据中心那里,然后写入一两百到几百卷磁带,然后——火车运到北京。

现在这年代,传输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让各地统计局把十几个装满数据磁带的木箱搬上火车,直接运到北京。

一普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不见得有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无非是有两个干部上门来查户口了,掏出几张卡片让每个人填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

这些卡片记录的信息拿回去,才是开始忙的时候。

不,应该说,上海计算机所在这些标准人口卡片开印时就开始忙碌了。

“四角号码查字法,是由王云五先生发明的检字方法,用最多5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对汉字进行归类。我们现在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王云五著写的《号码检字法》。”

武汉,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南计算机培训班。

王守珏和计算机所的两名“助教”面对台下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是国家统计局和各省省委负责一普的干部。

“四角号码查字法中,有横、竖、撇、捺这些基本笔画,并称之为单笔,这是很好理解的。同时王云五还增加了一些称之为复笔的构字单位,它们是多个基本笔画的组合,如两笔交叉的“乂”、“十”等,这样的复笔称为“叉”;一撇一捺构成的‘八’、‘人’,这样的复笔称为“八”,这些复笔在汉字中也是常见的。”

“在四角号码中单笔和复笔共定义了十个,分别用0~9十个数字表示。四角号码查字法根据汉字所含的单笔或复笔对汉字编号,它是不依书写笔顺的,而是取汉字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四个角的单笔或复笔的笔形,这样共有四码,一个汉字用四个数字表示。这种编码方法可直接用于小键盘输入。”

“但是,我们的四角号码输入法,每个汉字是有5位数字。除了四个角的四个数字之外,第五个数字是这个字的笔画数。”

……

有汉字系统就肯定要有输入法。

现在马上可以用的是电报码输入法,六千多个常用汉字用四位阿拉伯数字搞定。

但是电报码输入法需要极大的记忆工作量,六千多个汉字和对应的四位数字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必须死记硬背。

工作时如果有一个字没背下来,就得拿起手边的册子查找,输入速度骤然降到最低。

拼音输入法加选字当然好用,几乎不需要输入人员记忆什么。

但是,现在(新)汉语拼音尚未推广开来。所以输入人员实际上还是要先学习汉语拼音。

拼音输入法的另一个问题,是占用硬盘比较厉害。即便是未加联想和词库,一个字一个字单独输入,大约也要4m的硬盘空间。

唐华已经让华为开始开发拼音输入法了,但现在未开发完毕,按计划它也不是现在就投入使用的软件,而是要等主流硬盘容量再加倍之后。

五笔输入……那

还得先发明五笔规则。

相比之下,四角号码输入法算是电报码输入法的改进版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