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桑书网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七十四章,勉强算工业国了吗

1952年,中国准备拟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派出考察团拿着草案去找苏联国家计委请教时,苏联同志就向李复春全盘讲过这些,告诉中国同志们“这才是正确的五年计划编制方法”。

然后……李复春带的团队在苏联接触苏联国家计委一段时间,主动放弃。中国无法像苏联那样编制国家计划。

如果像苏联那样编制五年计划,成千上万的指令初稿、意见稿、修改意见飞来飞去,还有数不清的党委、政府机关、企业、工会,不断的组织开会。这还只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国家计划会变得越加复杂。

李复春最后也只能发电报给当时的国家计委主席高山:咱太笨,学不来。

国家缺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尤其是精通数学和经济学的高材生。

不要说高等教育了,当时初中以上文化的干部都不多。

苏联的计划经济必须由科学家牵头,进行巨量的统计,发布巨量的精确生产指令和调整指令。(如果有可能,苏联希望在统计完毕之后先进行一番计算)

这就意味着1953年的中国玩不转这一套。

真实历史上,到1958年中国也没玩转这一套,后来就干脆放弃治疗,走自己的“粗糙计划经济”或者说“佛系计划经济”去了。

但怎么说呢……

1949年到1978年,“粗糙的计划经济”下,中国的工农业产值增长率高于苏联“正确的计划经济”。这29年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就不用说了,29年里有4年的经济增长率是负数,就这样总增长率还高于苏联。

去掉苏联奶中国的那些年头,1962年到1978年,中国的总增长率也高于同期苏联。

或许这里面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粗糙计划经济的不精确性——在计划的每一个环节,产生的或者预留的误差,才是事情的关键。

……

唐华暗中下了决心,只要还允许回到这条轨道,那中国还是继续“佛系计划经济”的路子比较稳妥。

理由也不难找。虽然现在中国是苏东的计算机设备供应国,不缺计算能力,可咱缺有文化的干部啊。

也缺编制这么庞大的一群干部的工资。

与苏联国家计委的交流持续了很长时间。

虽然打算走“佛系计划经济(去除bug版)”的道路,但是和康托罗维奇聊数学模型和国民经济,还是聊得很投机。

康托罗维奇的算法和数学模型,现在仍是金融投资和资产核算的常用理论之一,当然华尔街的大佬们不会说他们在用康托罗维奇的理论炒股票,而是说在用解线性规划和拉格朗日体系研究股票。

“苏联国家运转所需的这几万种商品,我们打算先挑出3300种最耗费总劳动时间、对国家运转最关键的商品进行计算,”康托罗维奇说,“核算时,数据精确到千分之一。”

唐华简单估算了一下计算量。“康托罗维奇同志,那么这一套系统所需要的算力就是这样。折算成t54计算机的话,需要3900台。”

“但是,”唐华停顿了一下,又说,“这是不可能的。同志们,现在已是1955年。下个月我们销售的计算机将从t54升级为t55。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产物。”

唐华向康托罗维奇展示t55和t54的对比图。t55的机箱和x54差不多,而t54还是大铁柜的晶体管计算机。

“t55计算机的主机体积奇迹般地缩小,但它的运算速度是t54计算机的两倍。”

“但t55也并不适合作为主运算工具,我们建议用这个,t55m。”

t55m用的是类似于刀片服务器的结构,x5404芯片和缓存什么的做在一块板子上,板子一片片地插进机柜里。t55m一共插了12片板子,运算速度视计算的类型而存在差别,大概相当于t55的10~20倍。

讨论了五个计算中心的计算机型号和数量,接下来和苏联同志商议计算机网络。需要将许多计划人员的工作相互联系起来,有些甚至不在一个城市,因此要设5个计算分中心,之间用网线相连,而且要建立项目网络进度表。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主计算中心数据库——所有的计算机房定额性质的信息都需从这里读取。

康托罗维奇一直在会议室开会,都没空去看准备出售给苏联的t55m中型机样机,但是唐华手中的计算器已经足以让康托罗维奇相信新一代的计算机有多强大了。

集成电路掌上计算器现在还是小规模生产,而且对外标称的价格很吓人(其实本来的生产成本也蛮贵),暂时打消了康托罗维奇进口一批给国家财会人员使用的念头。

……

1月18日。

1954年全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整理完毕,上报国务院和国家计委。

统计数据很好,1954年的经济运行具有里程碑意义。

1956年才发生的事提

前了两年,在1954年实现了。

——五千年历史上,中国工业总产值头一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